
2025-04-13 13:46 点击次数:133
西藏佛教盛行,因此数百年来,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在藏区有很深厚的群众根基。
达赖和班禅作为尊号,初期仅具有宗教领域的含义。明万历年间,达赖称号首次得到朝廷敕封。
明末清初,班禅称号也一步步确立。由此,达赖和班禅的称号逐渐开始具有政治上的意义。
那么,达赖和班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?从外部的角度去看,两个人谁的地位高呢?
这就得从藏传佛教的历史渊源,以及清代以来历任达赖和班禅关系的不断演化说起了。
二者同出一脉
历史上,藏传佛教派别甚多,在15世纪之前,藏地主要活跃着宁玛派、噶举派和萨迦派三支。
这种派别上的差异,是教义理解和修行方式上的不同,好比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后,也衍生出了多种派别。
在藏传佛教众多的派别中,格鲁派也就是俗称的黄教,15世纪初期才出现并渐渐形成了规模。
宗喀巴·罗桑扎巴为这一教派的创立者,他在世时格鲁派在藏地还没有什么政治地位。
15世纪初宗喀巴去世后,也就是佛教概念中的圆寂,在教派的传承上,格鲁派也借鉴了其他教派的方式——转世模式。
活佛转世,原本是噶举派下属一个分支派系建立的。通俗的理解就是,教派掌门人去世后,会通过转世投胎再来到人间。
然后利用复杂的仪式,在藏地民间就能找到活佛的真身,那么这个被找到的孩童就是下一任活佛。
这套模式原本只具有宗教含义,甚至在早期,因为各派系内还有不少分支,以至于在本教派内,各自找到的转世人都还有所不同。
从本质上看,转世模式就是所属教派的弟子信众,对自己所在教派的认可。
获得最大认可度的转世人,在本教派内具有权威性,代表了教派的传承,并可起到凝聚信众的作用。
也因此,除去宗教外衣,这种模式其实也是一种政治。
只不过宗教在藏地根深蒂固,人们利用复杂的转世仪式,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各自教派传承的稳定和逐步强大。
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,格鲁派的初创者宗喀巴圆寂后,他的后世弟子在15世纪,逐渐推出了两支转世系统。这两套系统,便是后世所知的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。
两者同出一脉,并且早期达赖和班禅都只活跃于宗教领域,还没有政治上的身份和地位。改变发生在万历年间,三世达赖获得了朝廷的敕封。
获得朝廷敕封和认证
16世纪中后期,索南嘉措从拉萨出发,前往现在的青海地区传教。正是在这个过程中,他逐步获得了宗教领袖的身份。
索南嘉措就是后来的三世达赖喇嘛,但在到达青海之前,索南嘉措还未获得达赖这个称号,即使在宗教意义上也没有。
彼时,青海大部地区是土默特部的管辖范围,而该部的首领俺答汗也被明朝廷正式册封为了顺义王。从政治角度看,土默特部的法统地位很稳固。
也正因为如此,当索南嘉措开始在当地传教后,他也想借助俺答汗的政治地位,来提升自己的宗教身份。
一切都如索南嘉措所愿,他不但让俺答汗皈依了格鲁派,更重要的是这位土默特部的首领答应他互赠尊号。
这种互赠尊号,可以简单的理解为“互粉”,区别在于在当时的藏地乃至青海地区,互赠尊号这种方式,确实能够提升彼此的身份。
而达赖喇嘛这个称号,正是俺答汗赠给索南嘉措的。这个称号的大概意思,是指修行到最高成就的上师。
因为俺答汗是朝廷正式册封的顺义王,所以有了达赖称号后,索南嘉措希望通过顺义王,也向朝廷讨个封赏。
消息传到京师,万历皇帝下旨给索南嘉措敕封。就这样,达赖的称号通过朝廷被正式固定了下来。
值得一提的是,索南嘉措虽然是第一个拥有达赖称号的僧人,但他却并非一世达赖喇嘛而是三世。
前两世的达赖喇嘛是后来追赠的,他们都是宗喀巴的弟子,宗喀巴本人并未被追赠达赖称号。
至此,格鲁派这一在藏地原本很普通的教派,由于获得了朝廷的敕封和认证,为此后掌握西藏世俗政权打下了基础。
至于该教派的另一位转世活佛,即班禅的称号,则是从17世纪中叶开始拥有的。
蒙古一部族这期间还掌握西藏政权,其首领固始汗在1645年,正式将班禅的称号封给宗喀巴的另一弟子。
因为该弟子已转世四世,所以从拥有称号起,就被称为四世班禅。和达赖称号一样,前面三世亦是后来追认的。
班禅的意思,可简单理解为智勇且有谋略的大学者。在四世班禅拥有称号的同时,他也获得了西藏部分地区的管辖权。
至此,达赖和班禅的称号不但被确立下来,也为下一步获得世俗权力铺平了道路。
从宗教领袖到世俗统治者
达赖和班禅,两个称号的背后,各自代表了独立的转世模式。
不过,两套模式下的弟子都同出一门,即使通过转世系统成为了新的达赖喇嘛或者班禅喇嘛,两个人的宗教地位也是平等的。
不同的是自清代以来,在世俗统治层面,达赖和班禅先后被朝廷敕封的时间有差异,被准予管理的地方也有一定区别。
五世达赖还在清顺治年间就曾进京,原先俺答汗赠与达赖的称号不但被获准保留,而且朝廷又另外进行了册封。
从政治意义上来说,这是自明代敕封后,朝廷围绕达赖这一称号的册封延续。被延续下来的,自然还有达赖转世这一模式。
班禅则是在康熙年间被朝廷册封的,既可以叫班禅喇嘛,也可以按照朝廷的册封称其为班禅额尔德尼。
当时,班禅通过转世模式已是第五世。和此前在顺治时期被册封的五世达赖,他们的政治身份,以及各自所依仗的转世模式,又一次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正式承认。
此外,历任达赖和班禅的宗教地位,在朝廷的认证下依然是平等。
藏地民众普遍信奉佛教,随着格鲁派的地位日渐隆盛,他们获得西藏地区的世俗权力,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到18世纪中叶,达赖和班禅的转世模式,通过朝廷确立的金瓶掣签制度已相当成熟。
虽然西藏地方事务由驻藏大臣以及本地的噶厦全权负责,但朝廷为了更好的治理,又给予了达赖管理藏地世俗事务的权力。
至此,西藏的宗教和世俗政治合二为一。从五世达赖开始,后面的历任达赖对西藏地方事务也拥有了统治权。
但也正式因为这种改变,逐渐导致后世的达赖和班禅有了嫌隙甚至公开失和。
达赖和班禅的矛盾
达赖和班禅的矛盾升级,背后也契合了清朝自中后期以来的不断衰落。
因为清廷的软弱无力,自19世纪中期以后,英国和俄国都想把西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。
在列强围绕西藏相互争夺的过程中,作为西藏宗教领袖的达赖和班禅,就成为了英俄极力拉拢的对象。
到19世纪中后期,达赖转世已传至十三世。1888年前后,八世班禅圆寂,九世班禅随后通过转世模式被确认,并且拜十三世达赖为师。
这种互相拜师的模式,在历任达赖和班禅之间一直延续。
因为从现实层面来说,接任达赖和班禅的人,他们的年龄有差距,圆寂的前后时间也不同。
通常来说,上年纪较小的那一位,会拜还在世且年纪较大的达赖或者班禅为师。
所以在当年,十三世达赖见证了九世班禅的认证,所以顺理成章这一任的达赖成了班禅的师傅。
然而随着班禅逐渐成年,他和达赖之间却出现了矛盾。
九世班禅20岁,曾前往拉萨朝见达赖,在布达拉宫前他的队伍用了佛前仪仗击鼓而过。
十三世达赖知道很生气,认为年轻的班禅不尊师傅,于是就罚了九世班禅1500两白银。
达赖原本就有权掌管西藏地方事务,这样的罚银似乎也没什么不妥。
但是,两个人的矛盾就此种下,并且随英国人的介入而迅速发酵。3年以后,英国人威逼九世班禅到印度去参加一项活动,达赖对此事很是不安。
他担心英国人会扶持九世班禅,对自己在西藏的宗教和政治地位不利。
所以还未等九世班禅前往印度,达赖就率先离开拉萨,试图经过蒙古前往俄国。
但是,彼时的沙俄因为日俄战争大败,失去了对西藏的争夺权力。眼看俄国人靠不住,十三世达赖只能放弃联合俄国人对抗英国人的想法。
在此后的几年时间,围绕西藏的一切僧俗事务,达赖和班禅的矛盾还在持续,并且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。
本质上来说,矛盾的根源并非两个人的宗教地位,而是对西藏地方事务管理的权力。
由于清廷的衰落,外部势力的介入打破了西藏的权力结构,达赖和班禅持续数百年的和睦相处模式,自此不复存在。
至于两个人的地位,宗教身份是平等的关系。政治上虽然自清代开始,达赖逐渐拥有了西藏的统治权,但实际权力始终在噶厦而非达赖手中。
再者,藏地信众的眼里,佛排在世俗统治的前面。
所以,不管是达赖还是班禅,他们的宗教身份永远排在第一位,由此在信众中间产生的意义也是最大的。